wanzi1984. Get yours at bighugelabs.com/flickr

星期六, 2月 03, 2007

『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、思想渾沌』

最近Hugo連續po了兩篇(也可以說是一篇)關於教育部長對成語的看法
當時老杜話一出口,我就一直期待看到Hugo的反應
但並不是針對成語是否讓人變懶散,而是人們對『成語』的定義
到底哪些我們可以稱之為成語呢?

記得小時候上國文課,老師總是會請全班拿出尺筆把文章好好支解
"成語用括弧括起來"、"這個句子劃線 ,旁邊寫擬人法"

少不了的一定是引用、譬喻、頂真、排比、擬人/物... 每一項都要在旁邊做上記號
小朋友又喜歡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筆,所以到最後課本總是花花綠綠的很熱鬧
雖然我的國文並沒有很好,很多學過的都忘的一乾二淨,可是這些記憶卻一直保留著
引用跟舉例對小時候的我來說,就像ㄣ跟ㄥ一樣,完全分辦不出來
尤其是文章裡有故事的時候,往往都不知道是舉例舉證呢?還是引用呢?
拿三隻小豬來說吧,小時候的我就會陷入:是引用三之小豬的故事呢?
還是舉三之小豬的例子來說呢?
有點離題了,沒想到如今,直接把三之小豬當成成語用即可
如果是當年,我作文的分數應該會很高吧?!

雖然說像"三之小豬"這個故事以後變成約定俗成的成語是不無可能的事
成語脫離情境就變得毫無意義也沒錯
但是老師以前也說過:不會用的成語就別硬塞!!
剛買回來的電器,往往我們都會看一下使用說明書
在使用成語前,先了解其中意義、知道使用範圍,也是應該的吧?
套句Hugo的話,「亂套」成語才是真正讓人思想昏鈍
的主因。

話說回來...如果像楚門的世界這類的詞也算作成語,那各個地方不同的翻譯
不就又不一樣了嗎?

1 則留言:

pow 提到...

其實一直都只是放在附錄中,可以看參考語錄,一直都沒有出現在成語典的正文裡面,如今它也還不算成語的,真是不知道新聞中一堆人在酸什麼...

這種東西真的是會因為各地方的翻譯不同,使用起來也就不同,像很常聽到的羅生門在日本的說法就完全不一樣了。